欢迎访问!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
返回首页

【Precis. Chem.】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帅志刚教授与李维唐教授团队| 光学微腔中分子的量子计算机模拟

发布时间:2025-05-29阅读次数:10来源: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


英文原题:Quantum Computer Simulation of Molecules in Optical Cavity

通讯作者:李维唐,帅志刚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

作者:Zirui Sheng# (盛子瑞), Yufei Ge# (葛宇非), Jianpeng Chen (陈建鹏), Weitang Li* (李维唐), Zhigang Shuai* (帅志刚)

研究背景:

分子在小型光学腔中可与电磁场发生强相互作用,形成称为“极化激元”的准粒子,并带来了许多新颖的物理现象。光学腔系统在极化激元激光、量子计算比特、极化激元晶体管及调控化学动力学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潜力。随着实验研究的进展,极化激元与腔系统的理论也得到了发展。最初的Tavis-CummingsTC)模型将腔与分子简化为二能级系统,仅考虑二者间的相互作用,而忽略了电子-振动耦合、复杂分子结构及强耦合条件下的高阶激发等关键特征。为此,纳入激子-振动耦合的Holstein-Tavis-CummingsHTC)模型被提出,但其求解难度显著增加。为解决HTC模型,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方法,包括经典核运动处理、粒子近似、平均场近似等。此外,Pauli-FierzPF)哈密顿量的提出为腔中分子的从头计算提供了支持,并衍生出多种量子电动力学(QED)方法。尽管如此,现有方法在计算精度与效率之间仍面临挑战。

量子计算因其高效模拟量子过程的特性,为解决腔系统的多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。变分量子算法(VQA)通过优化量子电路参数,已成功应用于量子化学、热力学性质等领域。然而迄今为止,通过量子计算对光学微腔中分子进行模拟的相关研究仍非常稀少。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:一方面,由于玻色子处理上的固有挑战,目前仍缺乏能够平等处理光子、声子和激子/电子的极化激元量子化学算法;另一方面,当前正处于中等尺寸含噪量子(NISQ)时代,硬件的噪声问题会给模拟结果带来不可忽略的误差,这也意味着误差缓解技术成为提升计算精度的一大关键。

内容介绍:

近日,香港中午大学(深圳)帅志刚教授与李维唐教授团队在Precision Chemistry上发表了在量子计算机上模拟光学微腔中分子体系的研究。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玻色子编码器(VBE)的新型编码方法,专门用于模拟光学腔中的分子系统,克服了现有量子计算方法在处理光子、声子和激子/电子耦合时的局限性。在处理N个玻色子态时,经典的一元和二元编码分别需要O(N)O(logN)个量子比特,而VBE则实现了仅需O(1)个量子比特的高效变分编码。

1. HTC模型(a)PF模型(b)的图示及它们对应的变分玻色子编码过程(c)(d)

作者通过计算HTC模型描述的光学腔内聚集体评估了该方法在不同激子-腔耦合强度(g0)、激子-声子耦合强度(λ)和腔能量(ωc)条件下的精度与效率。文中采用经典算法中的单/双粒子近似(即仅考虑不包含超过一/两个声子的态)以及VQA结合一元/二元编码与该方法进行对比,以精确对角化结果为参考计算误差。从图2可以看到,在所有参数条件下,本文方法的数值误差均远低于化学精度阈值,且在电子-声子耦合效应增强时,除本文方法外其他方法的数值误差均快速上升,体现了本文方法在整个参数空间内的鲁棒性和有效性。

作者在应用Jordan-Wigner变换及奇偶变换后,使用超导量子计算机对PF模型描述的光学腔内H2进行了3量子比特模拟。其中光子态被编码在量子比特q0上,而电子态则编码在量子比特q1q2上。在构建拟设时,作者使用几个单/双量子比特门来调控光子和电子态,光子态与电子态的耦合通过作用于q0q1CNOT门实现。在结合了读数误差缓解和参考态误差缓解两种方法后,在超导量子计算机上得到的结果相对于精确解的平均误差为约9.6 mH,证明本文方法在面向真实量子计算机时同样具有很高的可行性。

2. 不同方法在不同激子-腔耦合强度(g0)、激子-声子耦合强度(λ)和腔能量(ωc)条件下的精度与效率比较

3. 真机实验使用的量子芯片及线路拟设(a)PF模型描述的光学腔内H2分子的势能曲线(b)

总结/展望:

作者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光学微腔内分子的量子算法,在以下方面创新推进了VBE方法的应用:(1)解决了具有复杂电子-声子-光子耦合的多类型玻色子系统;(2)首次实现了低能激发态的高效计算。基于PF模型哈密顿量,我们在真实量子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。通过结合两种误差缓解技术,所得结果与经典精确解高度吻合,这证明了在当前NISQ时代,选择恰当的误差缓解策略对提升计算精度的关键作用。

受限于NISQ硬件的噪声水平,本研究涉及的体系规模仍较小。尽管这项工作只是一个起点,但它凸显了量子算法在处理光学微腔-分子相互作用等复杂体系中的潜力。随着量子硬件与算法的持续发展,相信该方法将为光学腔系统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,并为后续理论与应用突破奠定基础。

Cite this: Sheng, Z.; Ge, Y.; Chen, J.; Li, W.; Zhigang Shuai. Quantum Computer Simulation of Molecules in Optical Cavity. Precision Chemistry 2025.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prechem.4c00108.
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