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!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
返回首页

【Precis. Chem.】美国圣母大学Paul W. Bohn教授团队 | 基于零模式波导纳米孔阵列的单颗粒细胞外囊泡实时检测

发布时间:2025-05-13阅读次数:10来源: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


英文原题:Real-Time, In Situ Monitoring of Single Extracellular Vesicles via Restricted Nanopore-Based Zero-Mode Waveguides

通讯作者:Paul W. Bohn - 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

作者:Jarek Metro, Abigail A. Weaver, Julius Reitemeier, Charlie Desnoyers, Paul W. Bohn

中文供稿人:孙佳宇,崇媛媛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

研究背景:

细胞外囊泡(EV)是介导细胞间通讯、疾病标志物和疫苗开发的关键载体,但其群体具有高度异质性,传统检测方法依赖超速离心等耗时步骤且无法实现单颗粒分析。现有单颗粒技术(如原子力显微镜)通量低,而免疫分析法需复杂预处理。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零模式波导纳米孔(ZMW)的原位检测技术:利用300 nm孔径的ZMW阵列物理排除细菌细胞,结合脂膜荧光标记,直接对原始培养液中的EV进行高通量实时观测。该方法无需样品纯化,可并行监测441个纳米孔内单颗粒行为,为研究细菌应激响应提供了新工具。

内容介绍:

1. 纳米孔阵列的精准尺寸设计

ZMW孔径(顶部300 nm/底部200 nm)允许20-300 nmEV自由扩散进入检测区,同时阻挡>300 nm的细菌细胞。锥形结构结合金-二氧化硅复合层,将激发光限制在zeptoliter级光学腔内,实现单颗粒荧光信号的精准捕获(图1)。

1. 零模式波导表征与检测方案:(A) 零模式波导阵列表面的俯视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图像(局部展示);(B) 单个纳米孔的横截面SEM图像;(C) 宽场荧光成像图,显示从零模式波导纳米孔中逸出的EVDiO染料标记的荧光信号;(D) (上)单个纳米孔在60秒内采集的荧光信号强度变化曲线;(下)示意图分步展示EV的动态行为:(i) 进入纳米孔前处于"关闭"状态的空间位置;(ii) 进入光学检测区时切换为"开启"状态;(iii) 离开纳米孔后恢复"关闭"状态。

2. 实时揭示EV动态异质性

在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液中,未处理样本的EV平均驻留时间为2.9秒,而经0.45 μm滤膜过滤后,因粘度降低和小囊泡比例增加,驻留时间显著缩短至2.2秒(图2)。通过对比野生菌与ΔpqsA突变株(囊泡生成机制不同),发现后者因裂解产生的大囊泡(平均330 nm)驻留时间延长,事件频率降低,首次证实制备方法对EV物理特性的影响。

2. 样品制备方法对ZMWEV行为的影响:(A) EV样品在加载至零模式波导前的制备流程示意图;(B) 单个代表性纳米孔的峰识别过程:原始信号经移动平均法平滑处理后,通过阈值设定检测特征峰;(C) 每个纳米孔检测到EV事件的相对频率;(D) 不同样本(细菌培养液、上清液、滤液)中特征峰宽度(twidth)的相对频率分布;(E) 直方图展示:(i) 单孔平均事件频率,(ii) 特征峰宽度。显著性判定分别采用:(i) 双尾t检验,(ii) Mann–Whitney U检验。误差线代表均值标准误,* p ≤ 0.05*** p ≤ 0.001

3. 抗生素刺激的实时监测

加入10 μg/mL环丙沙星后,EV生成速率在30分钟内提升40%,并伴随粒径分布向小尺寸偏移。该方法首次实现抗生素作用下囊泡群体的动态追踪,为研究细菌耐药机制提供了新视角(图3)。

3. 突变株与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EV生成对比: (A) 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(WT)与ΔpqsA突变株(膜泡出芽机制介导的EV生成存在缺陷)的EV相对尺寸分布; (B) 平均数据展示:(i) 单孔事件数,(ii) 特征峰宽度。显著性判定分别采用:(i) 双尾t检验,(ii) Mann–Whitney U检验。误差线表示均值标准误,*** p ≤ 0.001

总结/展望:

本研究通过零模式波导纳米孔阵列实现了细菌EV的原位、高通量单颗粒检测,突破了传统方法依赖纯化的局限。未来可拓展至革兰氏阳性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)及真核细胞EV分析,并整合表面蛋白标记实现功能分型。该技术为感染性疾病诊断、疫苗开发及微生物-宿主互作研究提供了全新平台。

Cite this: Metro, J.; Weaver, A. A.; Reitemeier, J.; Desnoyers, C.; Bohn, P. W. Monitoring Populations of Single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 Pseudomonas Aeruginosa Using Large Parallel Arrays of Zero-Mode Waveguides. Precision Chemistry 20253 (6), 348–3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prechem.5c00012.
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