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题目 | 曲面纳米碳分子 |
报告人 | 张前炎 教授 |
报告人单位 | 厦门大学 |
报告时间 | 4月14日(星期一)16:00-17:30 |
报告地点 | 物质科研楼B楼604会议室 |
主办单位 | 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|
曲面纳米碳分子内通常存在显著的高应变能,这种高应变能结构通常由共轭骨架内非六元环(如五元环、七元环或八元环)或扭曲结构引起。如何克服局部的高应变能俨然成了合成曲面纳米碳分子的一大挑战。报告人提出了“活性砌块定向组装”(活性位点的高电子密度有利于环化反应)、“芳香性降低关环能垒”(对于活性不高的位点,通过芳香环构建降低关环能垒)和“逐步缓释应变能” 三种策略相结合的方法,成功克服了传统热解法所带来的高能耗、低选择性的局限。率先合成了多种典型的曲面拓扑结构的分子材料,包括管状碳管端帽、锥状碳锥、马鞍状类石墨烯和螺旋状多重螺烯分子;发展了能与富勒烯客体曲面匹配、电性互补且具备灵活组装特性的通用十吡咯碗状主体分子,从而解决了富勒烯单晶结构表征时易产生无序的难题;实现了对曲面纳米碳分子的半导体功能的有效调控,揭示了其传输和发光等特性,其中,多苯胺碗烯的性能与目前最常用的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相媲美。研究工作为曲面纳米碳分子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,对纳米碳分子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。 | |
报告人简介 | 张前炎,2006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,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化学所,师从甘良兵教授和李玉良院士。2010-2012年在美国波士顿学院Scott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,2012年底回国后加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谢素原院士团队,2022年至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学科教授/博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分子碳锥、非经典富勒烯、马鞍形纳米石墨烯、碗烯、螺烯衍生物等非平面共轭碳团簇的合成、以及其在超分子自组装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、生物荧光探针、抗病毒药物等方面的应用。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. Adv.、Nat. Commun.、PNAS、J. Am. Chem. Soc.、Angew. Chem.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。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、面上项目2项。 |